找到相关内容279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明武宗信奉藏传佛教史实考述

    大帐的中间有宽敞的金座.上铺高级垫子,他本人仰卧其上,有五十位童子常在旁演奏乐器,表演歌舞。十多位他的膳食员轮流将各类饮品斟入许多个用珍宝制作的小碗中,未有间断。在他的周围和围绕大帐外侧常有近千名士卒...

    才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0868870.html
  • 惟贤法师:实修问答集

    、本有。死有就是前世临终之一刹那;死后没投胎以前这个阶段称为中有;投胎就是生有;生有以后呢就是本有,即本来面目,系生有以后渐渐长大,由出离母胎而婴孩、童子、少年、青年、壮年、老年,以至寿命将尽,接近死...现在所讲善知识的标准很宽,只要是有长处的,只看长处,学长处,不要看他的短处,假如你看他的短处,把长处忽略了,也学不到东西。这点要注意一下,很重要。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他什么人都参,有菩萨、比丘、比丘尼...

    惟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1268944.html
  • 试析印顺导师对咒语的态度

    编《梵字悉昙入门》,嘉丰出版社(1999,pp.341-9)。   [29] 兹摘录这些已经意译的中文片段,并附上所对应的字门,如下:  时一万童子,与菩萨俱在师所学。见菩萨威德建大圣慧,分别书字而宣...

    林光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90069049.html
  • 自知录

    不见善恶相。内不见能止能修之心。福且不受。罪亦性空。则书将安用。矧二部童子。六斋诸天。并世所称台彭司命。日游夜游。予司夺司。元会节腊等。昭布森列。前我。后我。左右我。明目而瞩我。政使我不书。彼之书固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95969206.html
  • “十广大佛事”之研究—以《华严经·佛不思议法品》为中心(上)

    即诸如此,佛于一时一处做佛事;又佛以一时多处作佛事,当佛处于母胎中时,为了使一切世间得诸利益,便以种种示现作佛事,佛示现或是初生,或现童子,或现在宫,或现出家,或复示现成等正觉,或复示现转妙法轮,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11169279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学佛的次第

    听经闻教。善财童子为了求法,不辞劳苦,参访了五十三位长老大德,最后证得无生法忍;赵州禅师年高八十,犹四处行脚,寻师访道,终于开悟。大根器者尚且如此,何况我们这些萤火小智者,更需以谦冲虚心的态度寻师求道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069465.html
  •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(并序)

    二天下不同文院。三天下阴阳书院。四天下医方院。五僧净人院。六天下童子院)   中院西有六院(初无常院。二圣人病院。三佛示病院。四四天王献佛食院。五浴室院。六流厕院)   正中佛院之内有十九所(初佛...

    道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2369594.html
  • 塔尔寺羌姆舞蹈的结构和特征分析

    逡巡”,助阵的童子“赈童丹首,操缦难弄,舞服敬春,歌声下凤”。(10)宋代以后思想领域呈现儒、道、佛合流的趋势,这对傩舞也产生影响。宋代宫廷傩所用的舞蹈面具数量既多,其角色也异常丰富。方相士已从傩仪队...

    马·古兰丹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61669798.html
  • 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

    童子供养像。整个画面的榜题无字。画面女尼像后的小尼像极有可能为其侍从。Stein painting59(Ch.xx.004)绢画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图,下部中间书“清信佛弟子僧元惠”发愿文题记,愿文左侧画一...

    沙武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3369983.html
  • 明朝艺术史之明代雕塑

    有这方面的追求。此二方印章,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印边都呈剥蚀状。据明代沈野《印谈》中的记载:文国博刻石章完,必置于椟中,令童子尽日摇之。 显然,他是有意识地借鉴古铜印残破剥蚀的形式感以取得朦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2470073.html